初学者在备考行测时的几点真实感受——22届考生行测心得

2022-12-21 12:07
2

初学者在备考行测时的几点真实感受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22届考生行测心得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行测的挑战无处不在,尽管我对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

无论是国考、省考还是地方性的考试,如深圳、上海、山东、江苏等地的行测试卷,都各有特色,普遍难度较高。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,总会有意想不到的难题出现。我曾自信满满地参加了深圳市考,却因行测的难度而感到沮丧。题目中的言语理解部分异常冗长,资料分析的计算要求极为精确,而时间却异常紧迫。尽管在两个月前的国考中,我取得了69.5分的成绩,但在深圳市考中却只得到了55分,成绩令人失望。

行测带来的心理压力巨大

这种设计旨在测试考生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完成大量题目的能力,对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此外,尽管行测类似于职业资格考试,但我们往往赋予它过多的意义,如生活的压力、家人的期望等,这些都成为我们前进的负担。正如杨东老师所言:“是非审之于心,毁誉听之于人,得失安之于数”,我们需要学会减轻这些不必要的压力。我曾在朋友圈分享过:“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,全身心投入学习,除了基本的饮食和休息,就是看书和做题。(对于上班族,建议每天至少保持三小时的学习时间。)晚上八点后,关闭所有社交软件,电话关机,专心学习。”其实,学习本身并不复杂,我们也不应将其复杂化。

行测的每个模块中总有一些题目让人束手无策

这涉及到行测的命题原理。命题者在每个模块中都会设置一些难题,这些题目在考试中很难在1-2分钟内解决。例如,即使你觉得自己这段时间在逻辑判断上有所进步,但做几套题后会发现,很难达到100%的正确率,总有一些题目让你感到无计可施。许多同学因为数学基础薄弱,选择放弃数量关系,专注于资料分析,希望以此获得高分。然而,如果命题者调整难度,使得资料分析变得困难而数量关系变得简单,这种策略就会失效。去年的广东卷就证明了这一点。许多同学在考试前只专注于资料分析,忽视了数量关系,结果资料分析耗时过多,正确率仅60%,而数量关系因时间不足而未完成,最终行测分数普遍在50分左右,成绩令人遗憾。因此,我们应该明白,可以放弃模块中的一两个难题,但不能放弃整个模块。

行测入门容易,精通却很难

行测并不涉及复杂的理论,都是基础知识点,有句话说得好:“行测无难题”。只要给予充足的时间,大多数人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。但在时间压力下,精通行测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。近年来,行测的命题趋势已趋于稳定,没有太多花哨的变化。我们需要做的是平时扎实复习,逐个掌握知识点,才能从容应对当前的考试趋势。